close

 

 

 

 

我莊姓本姓羋(音:米)乃春秋戰國時代「楚莊王」(本名羋熊旅)之後裔。楚莊王死後,其子孫以楚莊王的諡為姓,是為我莊姓之原始也。其後莊氏孫裔綿延發展至河南、湖北、浙江、安徽、湖南、山東等地。

 

東漢時期,篤信佛教的劉莊繼位為皇帝(史稱漢明帝),開創歷史知名的「明章之治」。莊氏因諱皇帝之名故改姓嚴。直到魏晉時代,始逐漸恢復為莊姓(有些則保留嚴姓至今)。其後由於五胡亂華、天下動盪不安。莊姓裔孫紛紛出奔播遷,往西者到甘肅天水、往南者至浙江會稽、往東者至山東東海等地立足。因而莊姓後裔因立足點之不同,分別以「天水」、「會稽」、「東海」等地名為堂號,並書寫於門廳之上以資紀念。

 

至於上砂(舊稱上沙,後改上砂)我莊姓直系祖先之有歷史可稽者,闕為唐朝末葉,原居河南光州固始縣之莊森公。莊森,字文盛,為唐懿宗(李漼)咸通年間(西元859至873年)之甲榜。曾任黃門都督,累官至廣州都督刺史,唐懿宗廣明年間辭官。後於光啟年間,因世局混亂(黃巢之亂)隨王潮入閩,擇居於永春縣桃源里,故莊森是莊姓在福建之開基始祖。

 

莊森的後代在福建繁衍至第十七代的莊羅發生重大歷史事件。莊羅,字潛齋,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史書說他「自幼聰敏好學,敦厚忠勇」。而且其仰慕祖父莊會濃的軍職,莊羅長大後亦毅然從軍。因智勇雙全、屢立戰功,升官至東南帥府兵馬鈐轄使,是宋朝末年抗金(元朝)的護國將軍。在宋朝皇帝流亡南遷期間,莊羅感念莊家世代皆受宋室皇恩,毅然奉詔勤王(編按:勤王意指君王有難,臣下起兵誓死保護君王),兩個兒子亦隨父征戰。

 

但就在江西協助名相文天祥作戰時,不幸戰敗以身殉國。莊羅的夫人黄氏为躲避滅門之禍,携年幼的第三子莊詔(字耀德、號九郎)從潮陽牛眠埔出發,倉皇逃往惠州府吉康都(後改陸豐縣、今稱揭西縣)沙坑洞(後改上沙鄉,今稱上砂鎮)安家。莊詔即為莊氏上砂開基始祖耀德九郎。

 

莊詔在上砂開基至今已繁衍25、26代,上砂有莊氏後代約5萬人、遷往外地繁衍的則有6萬人。1948年因國共戰亂,原居上砂之莊姓宗親有部分逃往香港、台灣等地。當時包括莊管茂、莊鼎茂、莊餘芝、莊秉臣、莊宜藻等人主張,每年農曆4月20日應舉辦法祖、功祖生日紀念會(壽誕會)。至1980年由定居台灣的莊氏族人,聯合定居香港的莊氏宗親共同籌款購置台北市羅斯福路的房屋作為莊氏宗祠,並將原來的農曆4月20日法祖、功祖生日紀念會改為台灣上砂莊氏宗親會。

 

後因無法繳納宗祠土地稅金,不得不將宗祠出售,並於1996年3月間另於苗栗縣頭份鎮蟠桃里93之4號購置透天房屋為宗祠新址,安奉莊氏祖先至今。茲因宗祠祠址所有權人名稱需要變更,經本屆理監事會議決議,向內政部申請「社團法人台灣上砂莊氏宗親會」,使我莊氏宗親會成為正式立案之社團。一方面接受政府監督與保障,一方面使我宗親永遠有一個正式的組織來紀念我們的祖先。

 

宗親會籌備會決議每三個月印製發行《社團法人台灣上砂莊氏宗親會會刊》寄發宗親閱覽。會刊內容包括理監事會議紀錄、宗親動態(包括婚喪喜慶,住址變更等)以及宗親對於會務發展之建議與批評等。希望我全體宗親出錢出力,共同支持使會刊能夠長久發行。並發揚光大。茲當創刊號發行,宗漢受理監事諸公之命撰寫序言,草草數行,敬請宗親亮鑒。

 

上砂莊姓22代遠孫宗漢謹序

 

照片圖說:圖左為22代莊漢輝、右為22代莊宗漢。當年上砂「三一八」事變失利,莊宗漢帶著莊漢輝逃奔至香港。在台灣的蔣介石知道廣東上砂的三一八抵抗暴動,於是派張炎元將軍(台灣的情報頭子)至香港召見莊漢輝等人,並傳達蔣介石對上砂莊氏宗親堅定反共的感佩與慰問。其後安排反共的上砂莊氏宗親至台灣從事行政(文彬)、軍職(宗漢)、教職(漢輝)和警政(錫蕃)的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上砂莊氏宗親 的頭像
    台灣上砂莊氏宗親

    台灣上砂莊氏宗親會

    台灣上砂莊氏宗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